返回首页 《译龙风云》全文免费下载 |
黄佶 |
中国对外传播重大失误十年未改 黄佶 2005年11月11日,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结果公开,原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。因为“龙”在英文中译为 dragon。在欧美澳非、俄罗斯和中东等广大地区 ,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,是《圣经》中最大的恶魔。 图,Dragon 正要吃掉一匹马。 它被用来象征几乎一切坏事物,如纳粹德国、恐怖主义极端组织和各种天灾人祸。在西方文化中,杀死 dragon 是正义的行为。在一战、二战和冷战等中,对抗双方都把对方描绘为 dragon,把自己塑造成正义者,以此动员人民、获得支持。 图,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宣传海报和时政漫画(局部) 长期以来,中国的象征龙被译为 dragon,大大方便了西方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,为反对和遏制中国的行为提供了正当性。 图,外国时政漫画里的“中国龙” 图,外国时政漫画:奥巴马迎战中国龙。暗示遏制中国是正义行为。 十年来,很多人建议改译龙,但外宣部门无动于衷。 2015年9月27日,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一座和平樽,纪念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。和平樽顶部装饰着龙,象征对和平的渴望。这些龙仍然被新华社译为 dragon。 1990年,在联合国成立四十五周年时,苏联政府也赠送过一件礼物,是一座名为 Good Defeats Evil(正义战胜邪恶)的雕塑,描绘西方神话英雄圣乔治杀死核导弹 dragon。联合国网站介绍这件艺术品时说它是 a vivid symbol of disarmament(裁军行动的生动体现)。该雕塑至今矗立在联合国大会堂入口不远处。 图,雕塑:正义战胜邪恶 国际社会用 dragon 象征邪恶的战争,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上却雕刻着翩翩起舞的 dragon,这显然向世界传递了错误的信号。 很多人说这些都是小事,没有这种错译,反华势力照样反华。但是,对外传播中点点滴滴的小失误累积起来,就产生了大问题,影响了很多不了解中国、或本来持中立立场的外国人,无形中帮助了反华者。 很多学者也反对重译龙。 2008年,上海交通大学葛岩教授和浙江大学秦裕林教授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上发表论文,他们对中国大学生和无中国背景的美国大学生进行了对比测试,发现:“与龙相比,对 dragon 特征的认知有更多的负面内容”。这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德彰教授发表于2000年的研究结果一致。 但是葛秦两位教授仍然得出结论:“使用 dragon 表示龙不至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。” 葛教授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:“我们做得好,别人就会知道中国 dragon 不是《圣经》里的 dragon。” 如果 pizza(意大利馅饼,披萨)进入中国后,被译为“砒霜”,不知道葛教授会不会去品尝一下做得很好的“意大利砒霜”? 两千年前中国先圣就告诫说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”。可时至今日,关系到中国之名的重要问题却十年无解。 翻译家冯世则根据古人的言论,论证龙有两恶:“总是绝对强大的暴力的象征”,“下流——没有底线的、当然地残暴的下流”。 既然龙这么暴力下流,中国人为什么“望子成龙”?为什么给孩子、给公司、给商标取名时大量使用“龙”字?为什么中国人赞扬别人的女婿为“乘龙快婿”?难道他们在暗示这个新郎是个色鬼?中国人逢年过节舞龙划龙舟是在宣扬暴力和色情? 很多人认为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象征,没有必要重译。这种认识应该纠正。龙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,而封建王朝只有两千多年,因此龙本来就是普通人民创造的神物,只是被皇室拿去做了自己的象征。 即使在封建时代,龙也不完全是皇家的专利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第九回里写道:“俗语说的好,‘一龙九种,种种各别’,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。”就是在用“龙”形容优秀人才。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中,人们舞龙庆祝。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,是中国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掘墓人之一,但是人们用舞龙来纪念他,可见龙早已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象征。 图,孙中山百年诞辰纪念典礼照片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陈列图片 现在,除了在涉及封建王朝的历史时,龙已经和皇帝无关,不再代表皇权。龙现在主要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,是中国文化的象征,是连结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。海外华人在喜庆节日举行舞龙活动,实际上是通过龙这一实物符号来表达他们对中华民族、对祖国——中国——的认同。 在国际社会,龙被视为中国的象征。因此龙是中国的“商标”。显然,赋予龙正确的译名和正面的内涵,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形象。 因此,即使在今天,龙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现实意义。 国内外很早就有人认识到龙和 dragon 存在本质差异。 1882年,美国牧师 Walker 撰文说“龙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就和鹰对我们的意义完全一样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” 1904年,美国一家报纸刊文说:“对 dragon(龙)这种动物存在很多误解。在全世界除了一个国家之外,都把它视为喷火的魔鬼,……。这个在世界上唯一的国家是中国。龙因为其好心而在中国受到尊重。” 1923年,中国通 Hayes 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文书籍《The Chinese Dragon,龙》指出:“中国的龙和西方人熟悉的 dragon 有三个显著的不同之处:外形,性情,人们对它们的态度。” 图,Hayes 及其著作 1931年牛津大学汉语教授 Soothill(中文名“苏慧廉”)指出:“(龙和 dragon)这两种东西是如此的不同,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显然是明智的”。 1981年,美国学者、翻译学泰斗 Nida 在书中说:“在东方,龙没有被视为有威胁的动物,也没有被视为强大的、压倒一切的邪恶力量的象征;相反,龙意味着好运。”“在把 dragon 这个词译为东方的某些语言时,应该将其译为‘令人恐怖的爬行动物’或‘可怕的蛇’”。 图,Nida 及其著作 1987年,中国翻译家吕炳洪教授撰文指出:“在中国文化中,龙象征吉祥。但在英语中 dragon 则表示凶暴”。 1988年,时为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阎云翔撰文指出龙不是 dragon,不宜采用同一个名称互译。 1991年,资深英语专家葛传槼指出:“to hope (that) one'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是‘望子成凶’,不是‘望子成龙’。”…… 其他学者随后也撰文提出了相似观点,目前收集到的有以下作者的论文:林大津,范守义,李玲,温科学,宗福常,王菊泉,方玫,潘红福,左飚,杨春梅,郝钦海,包惠南,张伟,董晓航,吴思军,李玉萍,雷碧乐,李枫,蒋红红,顾琦一,吉成名,李利,陶明星,袁良平,任玉琴,马仲荣,潘晓武,邢宏,岑运强,沈云芳。 还有中学生吕迪、张帆和黄超。他们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:“‘龙’和 dragon 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。因此,翻译有关龙的成语,应该回避 dragon 这个词。” 2005年11月12日,龙落选奥运会吉祥物之后第二天,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在北京举行“中国形象-龙的正名”学术艺术交流活动,建议把龙音译为 long。 随后,黄佶、庞进、关世杰和赵启正等先后建议把龙音译为 Loong。后来检索发现,台湾学者蒙天祥在2002年已经撰文提出将龙改译为 Loong。 2006年,张治中、刘朝宗和董云等建议将龙音译为 Liong,以避免 Loong 方案的某些缺点。 一些学者撰文赞成改译,目前收集到的有:陆永昌,周璇璇,刘华德,郝景东,王文琦,赵铁生,周宜兴,覃江华,于祥杰,冯延群,陈淑英,贺春艳,刘景霞,陈静,何子章,陈明远,杨照,胡兴文,束学军,王磊,翟石磊,魏渊,伍海英,李晓婷,李灏,李超,李翠娟,修黎黎,邓科,胡蓉,边立红,戴维,何星亮,孙国永,曹桂花,赵磊,王天润,任满收,耿硎(杜吹剑),秦思,洪光良,李兰成。 综合十年来人们提出的建议和实践情况,音译龙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。 1,Long:按照龙的汉语拼音音译。缺点:容易和英文单词 long(长)混淆。 图,《The Long Tail》是一本介绍长尾理论的书,而不是《龙尾巴》。 2,Loong:为了避免混淆,增加字母 o 以示区别。这种做法符合中国《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》中的规定:“可采用数字、字母等标明声调”。例如“陕西”为区别于“山西”,英语是 Shaanxi。 据考证,至少在1814年,已经有外国传教士这样注音龙字。1940年代上海龙凤香烟被译为 Loong Voong Cigarettes。 海外华侨常将姓名中的龙字译为 Loong,例如李小龙的英文名之一是 Lee Siu Loong。 2012年,中国无人机翼龙被译为 Wing Loong。 该方案的缺点是:拼写相近的英文单词如 loo、loon 和 loony 的含义不佳。 3,Liong:龙字的古音,可避免 Loong 方案的不足。缺点:其发音和龙字的普通话发音相去甚远。 4,Lon-:可作为复合词汇的前缀,目前多见于商标,例如 LONKING(龙工)。 大家可以继续创造新的更合适的译法,包括非音译的方法。各种译法可以百花齐放,相互竞争,让使用者来选择,而不必由官方指定。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,有助于减少国际压力,增进国际合作。日本一百多年前就直接音译本民族特有事物的名称,例如寿司、清酒、俳句、柔道、围棋等等,树立了鲜明的民族形象;日本动漫也使国际社会淡忘了其侵略者的形象,为其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创造了条件。 中国传播学界和业界再也不应忽视中国文化负载词如龙、凤、京剧、粽子和中医术语等等的外译工作了。现在倒是外国人在了解到中华民族特有事物的独特性之后,主动音译中国特有事物名称,例如 Kung Fu(功夫)、Jiaozi(饺子)、Qi(气)、Yin Yang(阴阳)等等,而中国人只是在被动地接受。 音译文化负载词也并非简单地根据汉语拼音一拼了之,有时需要进行调整,在不同语种中的拼写法也可能不同,应尽量符合对方的使用习惯。 确定译名之后还需要向外国民众介绍这些新词汇的含义,可以使用文字、图片和视频等形式,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中国文化负载词辞典,使外国人看不懂时能很方便地搜索到其释义和其它说明材料。 龙殇十年,特撰文悼之。 2015年11月7日 作者:黄佶,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 (文中资料的外文原文或详细出处可见《译龙风云——文化负载词的翻译:争议及研究》一书,电子版免费下载网址:www.loong.cn/ylfy) 本文原载微信公共号 myartpark(思想 + 艺术 = 乐园)
|
(返回顶部) |
返回首页 《译龙风云——文化负载词的翻译:争议及研究》全文免费下载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