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龙风云——文化负载词的翻译:争议及研究(黄佶著,2021年12月版) 掌握学术著作出版的主动权 —— 《译龙风云》数字化自出版实验简介 学术著作的出版涉及三个方面:作者,出版社和读者。三者对一本学术著作的要求是不同的:作者希望出一本漂亮的书,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,例如有足够大的篇幅,图片能够全部彩色印刷,作成精装本,等等;出版社希望出一本好书,读者喜欢,销售量大,但成本不能太高,以免影响销售和利润;读者也希望看到一本好书,但是价格不能太高,最好免费。如果这三个目标能够同时实现,那么一本书的价值就能最大化。 然而现实很残酷,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和书价,只能限制篇幅,插图只能部分彩色印刷或全部黑白印刷,作者的心血因此不能全部得到展现;读者则必须支付书价,很多低收入或阅读迫切性不强的潜在读者只能忍痛割爱。结果,一本书只能实现其部分价值。出版社为了分摊成本,必须大批量印刷,至少上千本,因此还承担了部分书卖不掉的风险。 这一困境的根源是:一本书本来就无法同时满足不同人的要求。解决办法是“一书多版”: 1,数字打印纸质版:内容完整,全部彩色打印,精装,高价,按需打印,满足图书馆或其他愿意购买者的需求;原始数字(电子)文件可有偿或无偿分赠有意收藏的图书馆,永久保存。 2,传统纸质版:出版社出版简本,只有部分内容,黑白或部分彩色印刷,价格较低,用于满足普通需求; 3,数字版:电子书(或其它格式电子文件),部分或全部文字,低精度或中精度图片,可免费或极低价下载,以便广泛传播作者的研究成果,并靠海量复制战胜时光损耗,避免失传。 在学术著作的版权问题上,我们应该转变观念。笔者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本1814 年出版的书,Google Books(谷歌图书)将它做成了电子书。制作说明中写道:“This is a digital copy of a book that was preserved for generations on library shelves before it was carefully scanned by Google..... . It has survived long enough for the copyright to expire and the book to enter the public domain.”(在谷歌扫描该书、制作其数字版之前,它已经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度过了几代人的光阴……。它终于幸存下来,熬到了版权失效、进入公共领域的这一天。) 这段话使我十分震撼。作者辛辛苦苦写出一本书,却因为版权的限制,而不能使每个想读它的人都能读到,只能孤苦伶仃地在书架上与尘埃和书蠹为伍。唯有那些足够幸运的书,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漫长时光中,在图书馆每年一次整理图书时都没有被送去造纸厂粉身碎骨,化为纸浆,才有可能成为免费电子书,能全球传播,随意下载,任人阅读。 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思想和观点,而不是赚钱,更不应成为作者之外的人的赚钱工具,应尽早广泛扩散。数字出版的技术和经济门槛已很低,可使学者做出一本完全称心如意的学术著作。 本项实验的内容目前包括: 数字化排版设计,数字化按需打印,制作全彩色打印完整版精装纸质本《译龙风云》、成本较低的黑白打印平装版《译龙风云》以及页数较少的全彩色打印平装精简版《译龙风云》; 制作数字版《译龙风云》(含大部分内容),在网上发布(www.loong.cn/ylfy),可免费下载; 将主要观点和部分内容制作成独立的文章或信息图(Infographics),在网上平台发布,例如论坛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公共号、QQ群、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等,允许随意转发; 举办讲座,开设系列课程,制作录像或视频短片,在视频网站发布并转发其它网上平台; 通过电子信箱(1131376436@qq.com),继续与读者进行及时和深入的交流。 笔者于1999年底完成《资本异论》一书后即在网上发布全文,供免费下载,获得了大量读者,观点得到广泛传播,并被一些学者引用或用于教学工作。笔者相信这次实验也会取得预期效果。 (黄佶,2016年12月15日)